央行“双降”放松市场,中安接驳实体经济
俗话说,秋冬霜降至,进补正当时。“GDP破7”的消息预示着持续下行的中国经济或将迎来寒冬,央行马上“霜降”出手,为市场补上一剂。——金融机构人民币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4.35%;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1.5%;同时,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对符合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标准的金融机构额外降低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双降”剑指实体经济与消费
这是自去年11月以来第6次降息、第5次降准。但此次“双降”很明显不是针对股市,而是全力挽救经济增收。
除了帮助今年收官阶段“拼刺刀”,为发改委在下半年批复的以万亿投资计的铁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保驾护航外,从微观上,本次“双降”主要剑指实体经济和消费。
众所周知,当前中国实体经济依然如履薄冰,中小企业群在当前改革深水区极易被冲刷而下的窘局从未得到根本性改善。尽管央行已经5次降准,但相应引导和监管机构缺位,降准释放的资金并没有流入身陷困境的中小企业等实体经济。
据统计,在这不到一年时间里,央行释放流动性资金达30100亿元之多。但“海量芝麻倒入小嘴漏斗”,流量巨大的资金实际注入实体经济的数量十分有限。反观今年以来股市、楼市和政府债券等局势风云诡谲,“吞噬”掉了大部分流动性资金。并且,商业银行为了谋求利润业绩考核,在服务收费监管上大打“擦边球”,最终致使实体经济深陷融资困局,对宽松市场的需求依然饥渴。
其次,中安信业认为,“双降”的目的还在于进一步刺激内需、带动就业增长。诚然,根据早先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表明,“消费”对GDP的拉动成效卓著;但是目前国内居民的消费指数已经破2,中国经济实际上已经进入通货紧缩时代。
而“双降”后,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为1.5%,而参考9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1.6%,理财正式进入负利率时代,其目的就是要促使百姓存在银行的钱发生转移,通过拉动内需来缓和经济压力。
“双降”的效果仍需考察
央行“双降”余音未落,已经掀起国内热议。“霜降双降”是否能对市场起到计划中的补救作用呢?
从理论上说,降息确实有利于引导整个社会融资成本下降,对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也有裨益。其次,对于帮助房地产度过严冬并助推A股市场进入行情都具有利好作用。
但是,我们对预期效果仍不能盲目乐观。如上文提及,降准资金流和降息政策落地还需央行及监管部门科学引导与严厉监管,防止政策跑偏,保证调整政策不至于无功而返。
处于政策执行下游的各商业银行,其操作同样是“双降”能否奏效的保证。保证其不打折扣,才能对实体经济走出融资难、融资贵困局有所推动。
然而,即使银行尝试“降低姿态”,但同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之间始终存在屏障。因此,众多民营金融机构开始尝试解决现金流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对接问题。
其中,成效最为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中安信业。其凭借与众多国际、国内领先的金融机构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尤其是与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共同开发的微贷款业务“助贷”代理模式,极具创造性地解决了银行与实体经济对接问题,成为有力扶持微小企业的典范。
我们相信,要保证“双降”政策发挥其预期的效用,不仅需要央行等机构的监管引导,各商业银行的踏实执行,也需如中安信业等民间企业的从中引流。只有多方协作,才能让实体经济逐步告别融资难、融资贵困局,进而使内需得到可持续的扩大,确保“双降”的作用力始终不偏离实体经济的既定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