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震荡引“融资荒”,小贷出手刻不容缓
银行资金流入股市引“融资荒”
□ 融资陷入窘境:银行资金流入股市
近日,央行公布2015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称,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6.56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5371亿元。
6.56万亿元贷款,放在“小年”已相当于全年的贷款总量,在稳增长的需要下,适度调整信贷政策,扩大贷款供应量,对于促进经济特别是实体经济的发展,显然大有裨益。
但是深入对比一些与企业经营更为密切的贷款指标,真实经济运行状况却不容乐观。如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同比低3.1个百分点,委托贷款同比低5.5个百分点,信托贷款同比低4.1个百分点,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同比低7.4个百分点,企业债券同比低2.2个百分点。立足于多个融资数据增速下降而呈现出的工商活动弱化态势,再结合今年上半年的经济金融形势(尤其是证券市场动态),都指向一种可能:新增贷款流入了股市。
针对近期股市震荡的原因探究,场外配资难辞其咎。这些实施场外配资的公司,其资金相当一部分正是来自银行。企业进入股市,不一定以贷款资金形式直接进入。对那些原本贷款规模就较大的企业来说,自有资金与贷款已经完全分辨不出。此外,一些银行着眼于高收益,也以消费贷款、专项贷款等名义设立了为投资者炒股、打新等需要的专项贷款。
论及规模,从近期“央行给证金公司发放了无限额信用卡”等救市稳市举措也侧面说明,上半年流入股市的银行资金已经相当可观,也相当令人担忧。股市下跌以后,资金被股市套牢,企业现金流更是雪上加霜。银行为了控制风险,陆续收紧贷款,对于想通过银行融资的小微企业, 难度越来越大。
□ 解决贷款需求:小贷行业责无旁贷
银行资金炒股本是违规行为,大量银行资金流入到股市,通过配资公司等高杠杆配置资金,容易引致股市严重的震荡;而让市场风险快速积聚,对此后的稳定举措也产生了连锁阻碍。此外,回归到贷款发放对国民经济的原始功能,银行资金的分流对于企业融资,尤其是中小企业,其影响是严峻甚至致命的。
自改革开放以来,无数企业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狂潮中崛起,以“盘活中国经济”的形式反馈给市场,为保就业、稳增长、促民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占注册企业数量九成以上的中小企业利用市场规则腾挪跳跃,为市场体系“查漏补缺”,却因为难以获得资本市场青睐,平均只能存活3年左右。而如今银行贷款资金对股市的倾入,更是扼紧了中小企业为数不多的融资源头,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无疑是巨大威胁。
着眼于此,小额贷款自诞生起就肩负着“服务中小企业或三农,集中资金有效解决对应客户的‘融资难’问题”的使命,在整体融资额下降、工商活动疲软的大背景下,更显得可贵与迫切。
但是,在银行资金流入股市,总额少、渠道紧的情况下,小贷企业自身又如何筹得发放给中小企业客户的本金呢?这是小贷行业无从回避的问题,其中尤为突出的莫过于小贷品牌企业中安信业,在与众多国际、国内领先的金融机构长期合作中,中安信业就与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共同开发出微贷款业务“助贷”代理模式,既在经济起伏中保证了本金稳定输出,也更直观地满足了至今逾数十万的小微企业主、个体商户及工薪阶层的资金需求。
当然,面对起伏的股市,小贷公司等泛金融机构也不应该为股市杠杆交易提供贷款的灰色市场,助长投机风气又增加崩盘风险;相反,更是应该恪守行业职责,回归“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本质,为企业实体业务运作提供资金支持。须知在国民经济大潮中,小贷等信贷行业是帮助企业客户登岸圆梦的舵手,而非推波助澜的操盘手。
【温馨提示:股市是风险投资,借贷炒股并不理性,一般正规贷款机构所提供的贷款不能用作炒股、赌博等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