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贷款”大潮涌来,三大风险要留心
【本文转载自中国日报-中文网】
“互联网+贷款”大潮来袭
自2015年起,“互联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全国各行各业。然而,支付宝和携程先后出现故障,也警醒我们:当对互联网的依赖越来越强时,网络安全问题也同时牵制着我们的生活。
“互联网+”核心在于利用互联网手段促进各行各业产业发展,当贷款行业以民生经济“体温计”的身份站在这一风口上,自然衍生出“互联网+”贷款的经济模式,而P2P网贷平台的井喷式增长则是这一现象的直观表现。
但是,繁华背后,又隐藏着多少难以回避的安全问题呢?
【1】贷款“联姻”互联网,是飙升还是跑路?
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5月,我国P2P累计平台数2607家,5月单月新上线P2P平台数量达186家,创单月新增平台数历史新高。但是从新增平台事件类型上看,诈骗跑路的平台也大幅增加,占比高达62%,提现困难平台数量占比也达到25%。网贷行业在为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问题贡献力量的同时,行业乱象也尤为惨烈。
诊断
“互联网+”贷款在资本配置中起到了优化和聚集作用,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且目前大多数P2P平台缺乏第三方机构提供资金托管服务,诈骗、跑路事件因此层出不穷。
为保证资金安全,建议P2P网贷的投资者选择有银行作为第三方资金托管机构的P2P平台。而对于借款者来说,建议选择已经“触网”大型品牌贷款机构,例如中安信业就已正式开通了网贷渠道,放款速度和安全性都有所保障。
【2】 “互联网思维”来袭, 侧重风控还是营销?
许多P2P平台过分推崇“互联网思维”,侧重提升平台自身的营销能力而非技术实力,忽视自身融资能力、风控能力,盲目扩张,其长期发展形势令人担忧。
诊断
“互联网+”贷款兼备了互联网和金融两大行业的属性,反过来说,网贷平台也必须糅合两大行业的核心技术。目前许多P2P平台借用互联网手段改善金融机构的传统弊病值得鼓励,但中安信业专家指出,妄图脱离“风控技术”等金融概念去经营互联网金融,终将成为空中楼阁。
【3】行业细则密云不雨,监管不够自律来凑?
“互联网+”贷款所衍生的违约、跑路风波频现,很大程度归咎于互联网金融监管政策的缺位。业界对监管的呼声愈发强烈,比如深圳市两会上“网络贷款监管细则”甚至成为热点提案,但终究雷声大雨点小。而“互联网+”贷款模式全凭行业自律,也为企图浑水摸鱼的企业提供了契机。
诊断
缺乏行业规范,“互联网+”贷款模式得不到有节奏的、松紧适度的监管,全凭企业自律绝不实际,因而对信贷客户的甄别能力和判断成本提出了更高要求。
对于面对芜杂的贷款市场无所适从的信贷客户,中安信业专家指出,民间贷款机构虽不属于银监会直接监管,但在法律上依然有着明确的鉴定标准。尽管网贷乱象会一定程度混淆法律概念,但品牌的功能却并不会因互联网屏障而抹杀。当客户缺乏辨别能力时,建议选择知名度高、信誉度好的贷款品牌。
“互联网+”推动着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互联网+”贷款也切实促进资本融通。但由于行业现存漏洞,衍生问题也愈演愈烈。面对这种态势,既需要从业者洁身自律,不断推动监管细则的落地,也要求信贷客户提高风险意识和甄别能力,在企图获得资本融通的同时,注意消除隐患。